东洋医学的理论研究 第3篇
~从易经理论探求东洋医学的基本思想~
日本国 东京 清野针灸整骨院 院长 清野充典
【序言】
如今东洋医学领域特别是针灸汤药方面的学问体系及研究不仅没有以东洋思想(中国思想)为基础,而且东洋医学中特别是针灸医术的原理理论与临床实践分离隔阂,这就更阻碍了东洋医学的发展。东洋医学和东洋医疗,特别是与针灸医术直接相关的针灸医学湮没已久,很有必要进行重整。
我认为为了整理出使东洋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共通语言来消除认知的误差,对汉字文化的原点“易经”理论进行探讨是必经之路。下面就阐述一下我正致力于的这种共通语言重整工作的理论根据。
【方法】
易经生成的有力说法是,伏羲作卦(卦名),文王成彖(彖辞=卦辞),周公写爻(爻辞),孔子著十翼(彖传2篇・象传2篇・文言传・系辞传2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但没有以完整篇幅流传下来的,如今可以认为以王弼注释书为原型的《十三经注疏》是其版本。研究易经中从太极到两仪・四象・八卦衍生过程的思想和文字,探讨这种背景下对身体的观察和病情的掌握。
【结果】
东洋医学将易经的立足点“阴阳论”应用于医学之中,为了理解“气”之凝聚这种“生命体”,就从阴阳两个方面观察身体把握病情,从而确立了其医学理论。细读原文,《易经》系辞传里有“易有太極。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此句用于医学上,即可以理解成这样一种思考方法:“太极”为人,“两仪”是用阴阳观来观察身体。“两仪生四象”表示的是老阴,老阳,小阴,小阳。老阴是阴中之阴,老阳是阳中之阳,小阴是阳中之阴,小阳是阴中之阳。在东洋医学中,根据阴阳论用虚・实,寒・热等反义语来理解身体状态,而在易经中“虚”表现为“阴”,“实”表现为“阳”。用东洋医学中易于理解的词来置换的话,“四象”即是阴虚・阳实・阴实・阳虚。“四象生八卦”,“八卦”即指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易经的八卦是可以具体地应用到东洋医学的思想。基于阴阳・三才・五行・八纲等思想的东洋医学分类法,其思想根源就是八卦。是基于东洋思想的东洋医学的基本思想。
【考察】
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观点来探讨黄帝内经《素问》一篇,即可明白“五行的色体表”是其基本思想。可以认为,作为气之凝聚的人(太极),表征为男和女(两仪),重复着阴虚・阳实・阴实・阳虚(四象),在健康和生病之间往复(八卦)。
【结论】
易经的思想可以用来观察身体,掌握病情。从医学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从健康体到病态乃至死亡这一过程中(命・命运=从生到死运作之命),身体表现出阴虚・阳实・阴实・阳虚这种“象”(气的表象)维持着生命。“象”的思想可以用来将基于现代医学的病名诊断法应用于东洋医学。这样,东洋医学和针灸医疗・针灸技术相一致的针灸医学体系即可构建。易经理论对针灸医学・医疗的发展必不可缺。
关键词:易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